您好,欢迎进入宁波鹿语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官网!
24小时咨询热线:15757844313
全国咨询热线:18757474313
一站式心理健康服务平台

玩游戏一动不动,做作业如坐针毡,专注力是怎么回事?

发布时间:2025-02-25人气:106

图片






很多孩子觉得学习很难,不愿意通过思考获得答案。拥有足够强的主动注意能力,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才愿意不断地投入时间与精力去解决困难。


鹿语小贴士:今天的文章是关于孩子专注力的,有点长,文章末尾结合实验研究及几个简单易操作的小方法。希望大家耐心看完哦。


图片


家长问



经常有家长问我:“老师,我让孩子做作业,他持续不了多久,但是他刷短视频却可以坚持很长时间,这注意力到底是好,还是不好呢?”


其实这与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有关。


主动注意又称有意注意,是自觉的、有目的的注意。

被动注意又称无意注意,是自然发生的、没有自觉目的和不加任何努力的注意。


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

    举个例子,你正在阅读一本书,这时你需要主动调动心理能量,将这一能量投注在书的内容上,这就是主动注意的过程。但是如果这时外面突然传来火警的声音,你会怎么做呢?这时候,你还能静下心来看书吗?大概率是不能。


    你可能会扔下书,赶紧跑出去看看,怎么了呀?是不是你们住的楼着火了?这种反应基本上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,是一种非常本能的、自然的反应。因为此刻你的生命可能正处于危险之中,所以你一定会先解决这个问题。由于这种显著的外在刺激,你的注意力自然地被吸引过去,这就是被动注意的过程。


    

    主动注意需要个体有意识地努力,比如读书、写字等;而被动注意则不需要有意识地努力,是一种本能的、自然的反应。



回到开头的问题,孩子刷短视频很专注,可是做作业却不专心,这是为什么呢?刷短视频是被动注意,它是天生就有的,不需要培养,因为屏幕上的画面很吸引人。


与这些相比,写作业是一个枯燥的过程,作业本上没有鲜艳的色彩,也没有好玩的动画,全都是白纸黑字,还要动脑筋。这就需要孩子投入主动注意。所以孩子喜欢看电视,不爱写作业,是非常正常的。



主动注意是费力的,而被动注意是不费力的。


利用电子设备学习的利弊

有些家长喜欢让年龄小的孩子用iPad学习,通常iPad上的每道题目都会被有趣的故事和好玩的动画包装起来,完成一道题还会有奖励,这样做可能会降低孩子的注意力,并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主动注意力。


那么问题来了,我们的注意力训练,培养的究竟是主动注意力,还是被动注意力,或者两者皆有之?


当然是主动注意力。


有两方面原因:


其一,孩子个人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主动注意获得的。例如:听课、写作业、阅读、玩智力游戏、做家务等。

其二,每个人的被动注意力天生就比较强,不需要继续提高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在当今和未来社会,主动注意正在遭受一个巨大的危机,那就是来自新媒体的冲击。如今很多新媒体都在争夺大众的注意力,各种精彩有趣的短视频,夸张的商业广告,让人欲罢不能的网络游戏……这些无不影响着年轻人的生活,把他们的时间变成一小块一小块。


如果在孩子的人生观、价值观还没有稳定之前依赖于短视频获取知识,可能获取的很多知识是割裂的、片面的,甚至是错误的。长此以往,他们可能会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。


当一个人跳过独立思考的过程即可获得答案,就会产生依赖,可能再也不愿意花时间读一本书、研究一个何题。这对于课堂知识性的学习,恰恰是有害的。


实证询证

    还有一个比较残酷的事实真相是,改变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的,这也让绝大部分家长望而却步,或者是半途而废。看似没有恒久的坚持,就不会有明显的改善。


    我们可以马上去做的,是找到一些可行性,从最容易的开始,立刻马上行动起来。


首先,规律性体育锻炼。


芬兰实验(2017年,《运动医学》)

实验设计:200名6-9岁儿童每天增加4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(如跳绳、球类)。

结果:3个月后,实验组在注意力测试(D2注意力测验)中得分提高15%,大脑灰质密度增加。



国内案例(2020年,华东师范大学)

实验设计:对ADHD儿童进行每周3次武术训练(每次1小时)。

结果:8周后,实验组在“斯特鲁普任务”中反应时间缩短20%,多动行为减少。



      其次,通过专业的专注力训练,例如进行结构化行为训练。


美国“棉花糖实验”延伸研究(2018年,斯坦福大学)

方法:通过延迟满足训练(如完成任务后奖励),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。

结果:参与训练的儿童在5年后仍表现出更强的注意力维持能力。


游戏化干预(2022年,中科院心理所)

实验设计:使用“舒尔特方格”和“找不同”游戏进行每天15分钟训练。

结果:4周后,实验组视觉搜索速度和抗干扰能力提升30%。


另外,减少电子屏幕暴露


加拿大队列研究(2019年,《JAMA Pediatrics》)

实验设计:跟踪2400名3-5岁儿童,限制屏幕时间至1小时/天。

结果:2年后,限制组注意力问题发生率降低40%,执行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。


深圳实验(2021年)

干预措施:某小学实施“无屏幕日”(每周三禁止电子设备)。

结果: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35%,作业完成效率提高。


相信通过国内外权威实验的结论,可以很清楚地看到,哪怕每周禁止一天电子设备,也有非常明显的改善。
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
2025

鹿语心理

    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从我们觉得最容易的开始做起吧!


    有尝试过的家长,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,让更多有需要的家长看到。 


撰稿人:厚继光老师

审核:鹿语心理

图片:工作室实景图





宁波鹿语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扫一扫咨询微信客服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18757474313

微信咨询
宁波鹿语心理咨询有限公司
返回顶部